close

  12日上午,記者來到雲霄縣列嶼鎮人家村。海的氣息撲面而來,碼頭上人聲鼎沸。漁民們在岸邊正忙著分揀剛剛捕撈的巴非蛤。碼頭外,一隊冷凍物流車已在等候,要將這些新鮮的當鋪蛤類運往全國各地。
  “你們看,面前這片淺灘是我們村養殖巴非蛤的基地,有2萬畝,這還是我們在全國房屋二胎最小的基地。”人家村巴非蛤合作社負責人林鎮生向廣東客人介紹。
  20多年前,國人餐桌上還沒有巴非蛤。當時,雲霄一帶自然生長的巴非蛤都用於出口,產量低、價格低,漁民獲益少。“許多海產品都能通過養殖增加效益,為什麼蛤類就不可以呢?”長期從事水產業的林鎮生和哥裝潢哥萌生了這樣的想法。於是,他們收集了大量巴非蛤幼苗進行人工試養。
  “沒有經驗借鑒,淘海泥、測海水、觀氣候,我們自己摸索巴非蛤的生長規律。”1990年,林鎮生的嘗試有了結果。首次豐收,他卻高興不起來。怎麼才能讓巴非蛤像花蛤一樣房屋貸款走進百姓家?
  兄弟倆帶著保鮮箱,從雲霄一路往南,走遍了閩南、粵東的大型農貿市場。開始時,九份民宿為吸引客源,他們採取了贈送品嘗的辦法。堅持不到一年,廣東市場對巴非蛤的需求逐漸旺盛。
  “自家成功還不算,他還考慮著怎麼帶動村裡人一起養巴非蛤致富。”老村乾林耀欽說,看著村民們守著黃金海岸,卻過著窮日子,林鎮生不甘心。
  “海水要什麼標準,什麼時候放苗,什麼時候捕收……他們兄弟倆無償地把養殖技術傳授給大家,當起不拿工資的技術員。”林耀欽說,不僅如此,林鎮生還不斷拓展市場,解了大家的後顧之憂。
  一家一戶的力量有限,怎麼把村民們的力量組織起來?林鎮生兄弟倆倡導辦起了合作社。合作社鼓勵社員參與生產入股,使大家都能享受養殖股和購船股的分紅。同時,社員也是合作社的工人,每人每月可領4000元到5000元工資。在市場短期滯銷的情況下,林鎮生會自己掏錢,及時足額墊付工資。
  然而,入股要一筆不小的資金,另外單單購置捕撈作業船還要數百萬元,錢從哪來?“幸虧有林鎮生熱心幫大家聯繫貸款,還主動做起擔保人。”村主任林鐘茂說。
  目前,全村300多戶已有八成入股。去年,全村人均純收入8200元,80%以上的農戶住進了新房。
  走進村裡,看見的人漸漸少起來。“這個季節都到廣西北海去了,那裡是我們主要的種苗基地。”林鎮生說,市場做大了,貨源不夠,於是瞄準了廣東、廣西大面積未開發的海灘。
  從饒平、潮州起,南下到北海,人家村的巴非蛤基地已遍佈東南沿海。如今,合作社控制的全國基地日均產量20萬公斤,市場批發每公斤平均價15元左右。這樣一個只有千餘人的小村莊,占據了全國80%以上的巴非蛤市場份額,織就了一條海灘黃金線。
  “海產養殖業也少不了創新。養起巴非蛤,跨省辦基地,這些我們決心乾的事都乾成了。”林鎮生說,人家村的巴非蛤養殖捕撈船在全國有100多艘。由於貝類捕撈船的審批十分難,近期,他和社員們還得跑審批。為了拓展全國市場,他還帶著社員們辦起冷凍物流車隊。
  從養殖起步,林鎮生謀劃實施產、供、銷一條龍的巴非蛤產業發展模式。在申辦了“拾貝人家”商標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後,林鎮生未停止奮鬥的腳步,還將在水產業標準化、品牌化的路上繼續前行。
  (原標題:織就一條海灘黃金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kfnxs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